图片配资论坛交流
“尼斯湖里有一个水怪。”
“麦田圈是外星人留下的信息。”
“有证据表明,肉体灭亡后灵魂依然存在。”
类似这样的言论和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仔细一想,这些信息好像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迎合了我们的耳朵,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甚至讨好了我们的偏见。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如托马·C·迪朗在其新书《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中所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无稽之谈,是因为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经过完美的改造,更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凭借经验,我们有时会“相信”一些虚假的事,会上当,甚至会执迷不悟,但有时我们也能辨认出那些固守错误的表现。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理解、衡量的是,这些虚假的事不是偶然出现的,它们不会向所有方向扩散,而是会选取那些阻力最小的路径,尤其是钻理性中的那些裂缝。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抵制能够抓住大脑运行漏洞的虚假信息。
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
而《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一书的主旨正好就是关于“无稽之谈”。
正如著名魔术师詹姆斯· 兰迪所说:“即使你既聪明又受过良好教育,您仍然会上当。”
通过这本书,一起来看看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
我们所“看见的”
未必就是“真的”
01
论语有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设想的一些“理所当然”,仅仅是大脑根据一些事件得到的精彩故事。
因此,很多“无稽之谈”也就变成了一些编造得很精彩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一下子跳到结论上,越快被触动,就越愿意去相信。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2年曾报道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要想获得诺贝尔奖,请吃巧克力》。
文章中说:“巧克力具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功效。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巧克力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诺贝尔奖得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可可或许会刺激智力,有利于激发物理、化学或经济领域的小天才。”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我们更应该学会克制自己,抵抗住诱惑。
仔细想想,并没有任何科学数据指出巧克力对智力有积极的促进效果,只不过是某个国家的巧克力消费数量和诺贝尔奖得奖人数之间存在一种相关性。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真相可能是:富裕国家的人更有可能消费巧克力这种奢侈品,并有钱上好大学,一些待遇优厚的研究人员在这些国家工作,一些家庭富裕的或得到奖学金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这有利于他们获得科学奖项。
如果说得出另一个结论“智力较高的群体知道巧克力对健康的好处,因此吃得更多”,会不会更吸引人呢?
因此,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可能是一些显而易见却完全虚假的结论。但问题是,第一眼看过去,虚假的结论看起来非常“真”。
这是因为无意识地犯错恰恰与做得对给人的感觉相同,所以,人们都会满足于自己对世界做出的若干错误判断。
正如诺兰导演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一些贴近现实的细腻之处:人们可以通过暗示“制造”一些记忆。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虽然这很难,但我们值得被期待。
而且,当我们在读这本《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时,就已经在身体力行了。那就是:
学会抵制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克制急于下结论的渴望;学会怀疑本能反应,同时重视自我批评和发现错误。
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
我们所“看见的”
皆源自于“认知”
02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曾说:“大脑协调着动作和欲望,这是科学思维的障碍,我们应反抗大脑的这种特性。”
诚然,大脑使我们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任务,但我们所有人几乎每天都会做愚蠢的决定,即使最聪明的人也不例外。
在《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一书中,作者迪朗提到了一个概念——认知偏差。它是指思维的习惯性错误,导致我们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而这些偏差往往源于思维捷径,是大脑这个贪婪的器官用来节约资源的方法,以便在多数情况下做出快速的、刻板的但有利于存活的反应。
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广告。而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不会受到其诱惑,不会被那些承诺能把衣服洗得比白色更白的洗衣粉广告,或者能让世界另一头的味蕾满足的速食菜广告所愚弄。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广告就不会如此无处不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企业在广告预算上投入巨资了。
最初,我们认为广告只会短暂地激起一种不可抑制地购买某个东西的欲望,可事实上,它以更加不易察觉的方式在起作用,影响人们对产品的选择。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些研究表明,当我们多次遇到同一种刺激时,就倾向于将它与积极的情感联系起来。
在书中,作者迪朗解释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曝光效应。
也就是说,反复出现的刺激使我们觉得其更加积极,重复的陈述看上去更加真实。
这种效应很可能为某些无稽之谈的无处不在做出了“贡献”,这些无稽之谈持续传播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已经传播很久了。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认知偏差”并不会离开,只会在我们每次不够谨慎的时候让我们落入陷阱。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这本书中,还谈到很多我们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认知偏差”。
相信你看过每一条后,都会惊呼“原来是这样啊”!
其实认识这些偏差并不会使我们对它们免疫,但可以使我们更加谨慎、更加谦逊、更加有分寸、更快地改正错误。
更重要的是,有条理性的思维虽然不能够保证我们时时刻刻是对的,但会使我们避免固守错误。这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
常问3个问题,
让自己少做“傻瓜”
03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在《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一书中,就有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一天,一个人兴奋地跑到智者苏格拉底面前说:“我必须告诉你一件事,你能相信吗?我的朋友……”
“停!”苏格拉底打断他,“你用三个筛子筛过了你急于告诉我的这件事了吗?”
“第一个筛子是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绝对真实的吗?”
“第二个筛子是善意。你要告诉我的是一件好事吗?对你的同类有益吗?”
“第三个筛子是必要性。我有必要知道这件让你如此兴奋的事吗?”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实生活中,面对大量的无稽之谈,即使最警觉的人也会受到考验。即使大多数人都不是白痴,我们也在某个时候相信过无聊的话。
“傻瓜”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词。当我们把试图与之交流的人当“傻瓜”对待时,这既没有必要,也不是很有效。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每当想与人交流时,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比对话者更了解情况或更有能力吗?
我有权与那些比我知道得更多的人对话,挑战他们的专业知识,请他们为其陈述提供证据或论证。
但如果我采用一种学究的口吻,让对话者听出我知道的比他多,以此来贬低他,那么就事与愿违了,显然,我会看上去像个傻瓜。
所以,如果不预设别人都是愚蠢无知的人,我们变成傻瓜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2.我有理由猜测对话者有某种意图吗?
有时候,我们有理由猜测一种态度或一个断言背后的某种意图。
但是,最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技巧地行事,并试着论证这个意图。
我们也可以明确提出这些意图及其背后的假设,请对话者更清楚地说明他的想法和态度。
简言之,在判断之前,消除一切张冠李戴的可能性,更为明智。
3.在一场谈话中,我所说的话是出于什么目的?
当我们与立场相反的人对话时,谈话的目的一开始就摆在眼前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目的可能是说服他,那么,表现出最低限度的礼貌对我们十分有利,否则将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阻碍进一步讨论。
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
即便有理,我们的行为也可能像一个傻瓜。
众所周知,没有人能永远理智,承认有点傻并不等于给自己或任何人贴上了可改变的标签。
这反而能使我们向着更理性的方向努力,同时在某个时刻或整个人生中,尽量少做无意识的、盲目竞争的傻瓜行为。
写在最后
04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人类是一种容易轻信的动物,如果没有值得相信的正当理由,他们会满足于不正当的理由。”
比如:我们通常会高估那些危险的、熟悉的和容易想象的事物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害怕坐飞机,而实际上,乘飞机的死亡风险比乘汽车要低得多。
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无稽之谈没有真实的论据作支撑,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确定它的内容是否与现实世界一致。它只用于取悦、激怒或唬人,用于激起一种情感反应。
编造和传播这些无稽之谈的人或许并非意在欺骗,但当人们缺乏对所相信的事物的批判性思维时,它就会出现在一片认识空白中。
在这本《为什么我们会被愚弄》一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常见的“认知偏差”,这使我们能够快速识别出自己思维的习惯性错误。
与此同时,书中的7种理性工具,更能让我们有效地进行怀疑。
最重要的是,认清真实,少做傻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